于是他们相爱_第二十三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十三章 (第2/3页)

之前是不会做饭的,家中有蔡春还有尚文,需要他动手的地方很少,最多洗个菜。但自从那年冬天之后,尚延便成了厨房里的常客,没事就让刘奶奶教他做几道菜,刘奶奶认真教着,尚延认真学着。

    只可惜做饭天赋这种东西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,对于做饭尚延就是个白痴。

    比如,学习做饭的第一年,尚延分不清白糖和盐,第二年好不容易分清楚两者,又分不清盐和味素,好不容易分清,又总是搞混生抽、老抽和陈醋,就这样磕磕绊绊,直到现在,尚延做的饭也是难以下咽,只能在厨房帮着打下手切菜洗菜。

    但尚希景是个例外,也可能是因为他对尚延的任何事情都来者不拒,即便是再难吃的饭菜,尚希景也能吃得津津有味,吃完还不忘夸赞一声好吃,这给了尚延莫大的信心。王玉“有幸”见到此盛景,悄悄问刘奶奶:“希景,是不是有什么异食癖啊,需不需要去医院看看?”

    刘奶奶听了,笑着摇头:“小延这是在希景眼中怎样都好。”

    有一次,刘奶奶感冒生病,尚延不愿刘奶奶忙碌干活,将手机店交给赵成磊一人打理,回到家主动包揽了做饭这一任务。午饭,尚延简单煮了挂面,还卧了两个鸡蛋,尚希景在学校,刘奶奶因为感冒,味觉不明显,一顿饭吃得还算顺利。晚上,尚希景放学回来,吃到了尚延做的多糖版的土豆丝,连眉头都没皱一下,连吃了两碗大米饭。

    “好吃吗?哎呀,我第一次做土豆丝,可能不太好吃。”

    尚希景咽下最后一口大米饭,连忙接上尚延的话:“好吃,很好吃!”

    OK,尚延的信心持续增强。

    刘奶奶有些担心蔡春,刚醒来就可能吃到糖盐混放的黑色土豆丝。

    村长张家义听到蔡春醒来后,前来看望,和蔡春聊了几分钟,蔡春便抵不住疲劳,睡着了,尚延为其盖上被子后,送村长离开。

    走到大门口,村长停了下来,说:“你mama这个情况,送到医院做康复训练是最好的。”

    尚延点了点头说:“嗯,我知道,明天我就联系医院,然后过去。”

    张家义听到后点了点头,说:“这么多年辛苦你了。”

    尚延笑,“不辛苦。为了这个家怎么都算不得辛苦。”

    张家义没再多说,拍了拍尚延的肩膀就离开了。

    晚上,蔡春醒了过来,她还不能进太多的食,要依靠营养液,但看到桌子上那盘黑黑的土豆丝后,忍不住开口:“那是、什么菜?”

    尚延说:“炒土豆丝。”

    蔡春也是十分惊讶了,“炒、土豆丝,这个、颜色?往里、倒墨水了?”

    时隔多年,战力依旧,刘奶奶十分欣慰。

    尚延有些被打击到,尝了一口,味道确实很奇怪,思考着下次自己还是不要下厨,省得浪费粮食,但看着弟弟那大口吃着的样子,又觉得还不错。

    此时,尚希景开口:“挺好吃的。”

    尚延做饭信心+1

    蔡春无奈摇头,她这两个儿子啊……

    蔡春去了市里的医院做康复训练,尚延近些年和赵成磊开的手机店还算红火,手里攒了些钱,如今算是派上了用场。

    最开始,蔡春不愿意去,觉得浪费钱,认为在家里也能做,但尚延一句话就让蔡春改变了主意。

    “希景还小,每天要上学,我也不能天天呆在家里,刘奶奶就更不用说了,那么大岁数,您也不愿她扶着你到处走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蔡春去了医院。

    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 一年后。

    盐庙村地处四面环山的独特地理位置,省里初步规划将其开发为自然风景区,以拉动旅游业的发展。随着这项政策逐步落地,村民们被告知可以搬迁到镇上统一修建的安置楼房,并领取相应的补偿款。对于这个消息,村里一片沸腾,有人满怀期待,也有人心生抗拒,觉得自己扎根在这片土地太久了,离开这里就像被连根拔起般难以接受。

    尚延和蔡春倒是属于前者,对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沉淀的记忆,他们虽有留恋与不舍,但也知道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,要跟上时代的脚步,才会有更好的生活。

    刘奶奶还在犹豫,尽管李爷爷早已去世,但是她还是舍不得离开,离开这片埋葬着老伴的土地。

    尚延和还在医院复建的蔡春都分别找刘奶奶聊了很多次,意思是他们一起搬走,住在对门还能有个照应,况且如今这个政策下,即便是想要留下当钉子户也很难。

    刘奶奶没下定主意。

    一天,尚希景放学时,在家门口的石凳子上发现了一个红色的围脖。围脖看起来虽然年代久远,布料略显陈旧,但保存得异常完好。它似乎是手织的,针脚粗糙,工艺不太熟练,透着一股子质朴感。

    尚希景将为围脖带进了家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