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八、生活 (第3/3页)
用圆珠笔画的,父亲後来发现,心痛不已,骂了山丰一顿,赶紧裱起来。这幅画与鲁迅的画一样,被山丰深深记住。 烧饭是一个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山丰成年後,有次和同事聊天,她说她的父母从老家来上海一起过年,待了大半个月,可是一大家子没有一人会烧饭,几乎顿顿将就吃,过年的气氛大受影响。山丰记得,小时候,家里中午饭一般是婆婆做,晚饭mama做。好像她们炒菜的手艺都b较一般,婆婆拿手的是做一些特产,b如霉豆腐、血豆腐、醪糟、豆豉、豆瓣、榨菜等等,mama那时回家很晚,一般只能匆匆烧个菜,没有特别印象了,而且那时物资极其缺乏,也做不出很像样的「大菜」。记得婆婆有时喜欢喝点酒,大概年轻时陪爷爷喝酒,留下的习惯,她经常讲爷爷年轻时,每顿都要喝点酒,喝酒吃饭的时间很长,一边吃一边喝一边给旁边的人讲很多诗文和故事。只要婆婆做糖醋豆腐,那就是这顿饭她要喝点酒。山丰见得多了,发现做法非常简单,就是把老豆腐切成块,然後锅里煎至两面金h,就可以加盐、醋、糖调味了,非常美味,这大概是婆婆唯一的拿手菜。虽说简单,以後的山丰吃过无数次的煎豆腐,都b婆婆的相差甚远。 一直到高中,mama的手艺都很普通,好像邻居家烧出的菜闻起来都b自家香,但mama有一绝,就是划h鳝和炒h鳝,那时时不时有农村的亲戚朋友送h鳝到山丰家,这一点很佩服父亲,花了不少JiNg力保持着朋友之间的关系,人家能够送东西给他,想必他一定给了对方不少帮助,虽然听送的人说,田里h鳝太多了,吃不过来,那时好像还没有市场经济,不像现在h鳝能够卖出好价钱。要尽快处理,越新鲜下锅越好吃,mama後来练就得十分熟练,几乎可b菜市场卖h鳝的人。家里吃得最多的菜是回锅r0U,百吃不厌,最难忘的打牙祭是抄手,山丰能吃近30个,现在的rEn可能都吃不了那麽多,吃到後来,一般要松开K腰带两个洞,好吃得不得了。抄手类似小面,关键是「打佐料」。素菜吃得最多的是菜豆花,这真是全家老小个个喜欢的一道菜,到外公外婆家,也特别喜欢这道菜,其实类似一种汤,浇在白米饭上,再拌辣椒,非常美味,且不费牙口,营养也丰富。至於蔬菜,则是人人Ai好不同,山丰喜欢藤藤菜和莴笋叶。四川外面称藤藤菜为空心菜,但是山丰觉得,b如上海的空心菜还是与小时的藤藤菜有些不太一样。四川的藤藤菜无论怎麽做,山丰都喜欢。莴笋叶则是只有四川才有,上海有莴笋,奇怪的是,大家只吃莴笋杆,而莴笋叶拔了扔掉,上海的莴笋叶看着也和四川不一样,大概确实不好吃。莴笋叶最主要的吃法就是用在小面的汤中,其他任何蔬菜都不如莴笋叶。 山丰特别喜欢吃鱼,亲朋好友、左邻右舍都知道,他们出去钓了鱼,经常会送一些到山丰家,长寿湖泊、河流众多,鱼也极大的丰富,一般的做法是麻辣鱼,一般是鲢鱼,切成块,在料汤中煮,料汤的调制b较复杂,要用到很多种泡菜,四川的家里一般都有好几个泡菜罎子,山丰家也不例外,其中一个特别大,大概有一、二年级的小学生那麽高。山丰印象里,直到高中,mama的手艺还一般,有时外公、舅舅来家里做一次,觉得美味无b。等到山丰大学假期回去,mama烧鱼的手艺感觉已无人可b。厨艺是一门很高的艺术,不亚於音乐、美术、文学。怎能不是呢?这种味觉上的享受直抵心灵的冲击力不亚於视觉和听觉,甚至更必须、更本能。山丰从小认识的人中,心目中能称为厨艺艺术家的不多,七舅、六舅,还有两个舅妈算得上,外公仅仅露过一次手,做过一次非常简单的豆瓣鱼,但味道一直难忘,他们都能算艺术家。其次是老婆的妈——丈母娘,她们当地完全不用辣椒。能够不用辣椒把菜烧得这麽好吃的,山丰第一次遇到是在慈溪,当时系里把春游地点定在一位同事的老家,大家在慈溪待了2天,吃了5顿饭,每顿不重样,完全没有辣椒,但是都非常好吃,那次让山丰大开「嘴」界,至於玩了什麽地方、去了什麽景点,全忘记了,只记得5顿饭。严格讲,5顿饭除了一次早餐,其他4顿只有一个味道——咸,但这个咸与食材的本味配合得非常好,食材本身非常新鲜,於是演变成各种不同的鲜味。第二次就是丈母娘,她烧的所有菜都没有辣椒,甚至那种不辣的菜辣椒也没有,但是无论荤素味道都相当好,而且菜品JiNg致。丈母娘烧菜极花功夫,下锅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预备食材的时间很长,有时提前2、3天开始准备。 山丰的同学、同事聚餐都喜欢选择川菜,但是,山丰有自己的川菜排名,从差往好的讲,上海、广州的川菜店难有出sE的,为适应当地做了太多的改良,北京的川菜稍好地保留了正宗做法,更好的是成都、重庆市里的店,重庆的味道b成都稍好,再好的是川渝的小城市,b如泸州、达州、永川,或者一些县城,最好的是在私人的家里,山丰吃过的最好的川菜来自几个舅舅和舅妈和涂家老湾的「坝坝宴」。山丰在上海这麽多年,尤其五角场一带,无论大小馆子,未见到一家能够将回锅r0U做到四川家庭的平均水准,简单说,没有一家能够及格。 山丰小时,当地流行的东西都是重庆生产的,b如电视机、洗衣粉、香皂、牙膏等等,应有尽有,直到改革开放过了十多年,重庆的产品才慢慢被外来的取代。列几个小时候垄断重庆、甚至四川的工业品牌,但现在大都踪影难觅: 电池火车牌 啤酒山城牌 墨水红岩牌 牙膏冷酸灵 缝纫机红岩 电风扇三峡 洗发水奥妮 电冰箱将军 自行车五洲 肥皂重庆牌 香烟重庆牌 有大学同学讲了一个故事,「我博士导师以前讲的自己的经历:他下农村後有一次去县城办事,看到有卖馒头的,他就买了些馒头吃。你们猜他一次吃了几个馒头?18个。」於是山丰想起初中时外公讲过的一个故事,外公是当地长江上一个客船船长不是船长,大概也是管事的之一,有次中秋节,船上准备了给乘客的月饼,大约100人的量,外公说,他们几个管事的,好像就3个人,看着月饼太诱人了,一开始只想吃几个,没想到平时实在太饿了,吃起来就刹不住,在一天的航程中,把所有月饼吃光了,3个人都没想到自己这麽能吃,最後约定都不能说出去。这个故事过於离谱,山丰听完完全不信。外公讲故事,眼睛不看他们孩子,瞅着自己的前方,头一颤一点地自顾自说着,彷佛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。不过,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相互印证,似乎证明他们所言并不是很离谱,饥饿年代的人的一些行为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理解的。 1984年,山丰在初二,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,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里程碑式成果,现在想来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,那一年的春节联欢会香港歌手张敏明演唱的两首歌曲《我的中国心》和《陇上行》轰动全国。那年的春节回涂家老湾,有天爸爸带着全家去了八颗场的项叔叔家,项叔叔大概是爸爸最好的朋友,他有台当时很时髦的三洋卡式录音机,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接待他们,特地去借的,他找来了磁带,在一个空气清新、初春明丽的上午,反复播放张明敏的这两首歌,山丰第一次觉得原来歌曲可以这麽动人,港台腔的温柔温暖与大陆腔的高亢革命大不一样,真的是「语音绕梁三日不绝」。其中,山丰又特别喜Ai《陇上行》,词曲俱佳,在乡下「走人户」,都是在田埂上走来走去,听起来特别有感觉。这大概是山丰的流行歌曲的启蒙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