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百零九章 选兵员,选矿工  (第1/1页)
    刘备呼喊亲兵过来襄助。    民夫大营里,战兵们穿梭各地,口呼可有矿工。    民夫营热闹了。    “俺是矿工俺是矿工!”    “俺也是!”    ……    乱了,全乱了,民夫们围着传令哨骑,争先恐後的,都说自己是矿工,生怕错过了好事一样。    完蛋,这不就出事了。    出事的原因还和李孟羲有直接的关系,之前,李孟羲让民夫营编草鞋也好,然後收。    此举用意,一是让民心思活,草鞋换不了几个粮食,但有这一点粮食吊着,就不会有人求Si了;其二,鞋只收千双就不收了,剩下的,全留在民夫们手中了,这样,民夫们有鞋穿了,不会再有人赤脚;第三则是,以草鞋为引,向民夫们传达一个信号,让民夫知道,军中号令还是要多听为好。此次说收草鞋,下次不一定还有啥好事呢。    因此,李孟羲之前说收草鞋,真拿粮换草鞋的举动,类似於商鞅公之栖木立信之举,李孟羲信誉是立起来。    而贪财好利是人的本X,当刘备的亲兵们令传全营,说要找矿工的时候,很多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想着万一蒙混过关了,也能混上好处。    从一方当面说,这应该算是好事,一有什麽军令下来,民夫们踊跃参与,热情到了极点,这种状态,再好不过。    《纪效兵书》李孟羲没看过,略知戚继光将军说,矿工是最好的兵员。    可真到选兵的时候,说要矿工,好吧,那麽多人都说自己是矿工。    李孟羲遇到了麻烦,所谓知易行难,不外如是。    李孟羲不太清楚汉朝的社会状态,但就是再不清楚,用脚趾去想也能想明白,怎麽可能全营都是矿工?农业社会,矿工的b例怎麽可能这麽变态?    有人冒充矿工,民夫们冒充矿工的动机李孟羲大约也能猜到。    想来有人冒充矿工这件事,戚继光将军大概也遇到过。    戚继光将军选矿工练成戚家军,後来戚家军战绩斐然,朝廷开始看重戚家军,戚家军於是财力军饷不缺,因此待遇优渥。    再然後,戚家军待遇非常好,再招兵的时候,就有人开始假冒矿工,想混进戚家军,想拿到戚家军丰厚的军饷。    当时戚继光将军肯定也碰到过这种事了,然而戚将军是如何解决的,未知。    李孟羲远看着满营混乱,有些头痛。    “咋办?”李孟羲无奈,抬头向刘备求助。    刘备呵呵笑了,看着满营人影说到,“如此鼎沸之人声,其中必有伪冒者,如何区分,某亦不知。    羲儿你多有才智,不妨自想对策。”    刘备的话意思很明了,就是说,我帮不了你了,你自己去想对策吧。    李孟羲不由挠头。    侦辨人员身份,这应该是警察叔叔擅长的,可怜的李孟羲,啥都不会儿。    按之前李孟羲一贯的方法,b如说让人编草鞋,然後用粮食作为激赏,但是这时,李孟羲不清楚编一双所需多少工时,也不知该如何额定粮食。    於是,在下达军令之前,李孟羲先悄悄的访查一番,找到一个编鞋技艺JiNg湛的老人,暗地里问,编一双,大概需要多长时间,老人想不到那麽多,直接就告诉李孟羲编鞋所需的工时了。    然後,李孟羲就根据这个编鞋技术非常娴熟的老人的工时,再和编草鞋大佬刘备又确认之後,确定“工资”。    这应该属於一种商业间谍行为的吧。    细究起来,李孟羲这种其实很猥琐的,人家老人对你知根知底,有什麽说什麽,等知道了行业秘密之後,立刻就把根据编鞋所需工时把“工资”压的贼低,低到民夫们再加班加点,也多挣不了多少粮食的程度。因为李孟羲是拿最高技术力的老匠人来制定工资标准的,这就是说,绝大多数人,速度赶不上这个最快速度。    之前,李孟羲就按如此方法,他在一点相关技术不懂的情况下,m0清了编草鞋的技术细节。    现在,遇到了问题,李孟羲最先想到的还是同样的方法。    区分哪些是真正的矿工是吧,那就找一个真正的矿工问问,挖矿的时候的种种细节,问好之後,不声张,然後像审问犯人那样,把人分开,一个一个单独的问,回答不出来挖矿细节的,就被淘汰了。    这个方法,可行的吧。    可是,到哪去找一个真正的矿工呢,李孟羲又茫然了。    以李孟羲对挖矿这件工作的了解,挖矿bg普通农活更累,风吹日晒的b农民更多,挖矿需要T力,所以矿工应该较为壮实,且皮肤更黑,手上老茧更加的厚,应该是这样的吧,李孟羲心想。    就按这样不知可否的标准,李孟羲下场,走入人群,开始目光四处巡视,想找出真正的累年矿工。    汉代工业不发达,便於开采的浅层矿不多,因此开矿地也不多。    b较出名的的铁矿石产地,b如徐州产好铁,龙泉一地,也产好铁。有铁矿,自然锻造技术较其他地方发达,龙泉自古盛产神兵利器,便是如此。    李孟羲按健壮,黝黑,两个特点想去找矿工,可这两个特点,也太不明显了,汉末老农,不都是黝黑的?李孟羲四处看了半天,仍区分不出矿工。    李孟羲选兵的第一步,便戛然而止。    按汉末的社会形态,不是矿区的话,可能一个县,几万十几万人,其中一个矿工都没有都有可能。    现在军中民夫只大几千,还不到万,人数基数不大,很大概率,其中其中一个矿工也没有。    矿工选不了了,那就按其他标准接着选好了,戚继光将军挑选兵员的时候,市民不要,小商小贩不要,见谁都点头哈腰的小吏不要,面白皮nEnG的不要。    李孟羲稍一思索,便下达了新的命令,他让民夫们,按是住在县城还是住在乡下,是不是小商贩,以前有没有当过书吏之类的小官,分站三列,这三类都不是,站第四列。    命令下达之後,民夫们缓缓动了。    依然是好多人,都去往前凑。    从汉代的经济结构推算,怎麽也不可能排了那麽长一队全都是小商小贩的吧,但不可否认的是,如果一个民夫真的是商贩,那麽肯定是回去商贩那一队的。    也就是说,商贩那一队必然有真正的商贩,小吏那一队,有真正的低级小吏之类的,市民那一队,同样也有真正的市民阶层。    民夫们不可能完全听话,都想民夫们想试试看能不能蒙混沾光。    人心如此,任何规章制度都解决不了问题的,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管理成本。    上下层之间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带来了管理难度。    走过市民的那一队,李孟羲看了一眼,这一队人不要。    走过小商小贩的那一队,李孟羲看了一眼,还是不要。    第三队,所谓的门吏书吏之类的,老长一队,嚯,怎麽可能有那麽多人都曾经当过小官的呢。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